成才典型
当前位置:
    【2016】且把风流唱少年——毛云
    发布者: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8-07-16 浏览次数: 103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个人简介:毛云,女,汉族,1993年2月生,共青团员,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师范)专业2013级学生。曾获校一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被授予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获“通大演说家”演讲比赛一等奖、校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二等奖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

    个人事迹:

    且把风流唱少年

    从江海明珠的南通到楚风汉韵的宛城,有一段长长的路程。几年来,取道上海,在火车上晃晃悠悠,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她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是时光从指间溜走按照离家前父母交代的,下火车转汽车,赶到小县城,再去往小镇,下公路,穿过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在路的尽头就能看见家的炊烟。

    她出生在一个小小的的山村,父亲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一心一意地伺弄着几亩田。犁地、点种、灌溉、收获,朝黄土背朝天,而她就在这里成长,左手书籍右手农具,一肩担负现状,一肩盛满希望。

    土地上的花儿要乘着风才能飞向远方,梦想的种子要向着阳光才能生根发芽。2013年的夏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江海之滨飞到故乡,全家人在欣喜之余却显得有些惘然和无措——贫困的家庭如何能支撑起少女的梦想?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同那份通知书寄来的还有一份贫困生资助手册。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一项项详细完善的资助条例让她重新找回了希望。她决定走出小村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记得所有的呵护,感恩所有的帮助,于是这些年,一直不曾放弃努力。

    阅读,行走:诗酒趁年华

    大学,全新的旅途,未敢辜负。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殿堂,唯有更加努力,才对得起所有的资助和期许。

    早早地起床,在晨光中记下一个个单词,背诵一篇篇文章,让思绪在微凉的空气里飞扬;勤思勤想,认真听老师讲每一个知识点,反复推敲思考;仔细研读名著,敞开心怀与智者隔空对话。读过弗洛伊德也读叔本华,体会过细腻的哲学与美学,啃过中外文学史上的一本本名著,让心灵充盈丰富。这是与田间地头不一样的世界,她念着“二月/活着的静静站立/鸟懒得飞翔/灵魂磨着风景/像船摩擦着停靠的渡口”,只觉得生活开出了一朵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也曾背上行囊,走遍了江南的古镇水乡,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穷游并不耽误享受,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白墙黛瓦的民居建筑、古朴雅致的苏州园林、水波上的乌篷船……处处皆美。碧痕蓝天,画卷浑然,悠长的青石小巷里,她想起撑着雨伞的丁香姑娘。行走在山水人间,灵魂几乎要在自然里安眠,这是生活的远方,从此不再渴慕天堂。

    虽然身在他乡,始终记得那个贫瘠的故乡还有年迈的爹娘,岁月易老,怎可放纵自己的大好年华。阅读、行走的同时,她也通过勤工俭学尽力减轻家里的负担。发传单、做服务员、做家教、带晚托班、进工厂……这些年,形形色色的兼职她都做过,苦累无惧,不轻言弃,收获的,不只是一笔钱财,还有生存的智慧和眼光。社会是最好的老师,历经考验和锻炼,她渐渐成长,更加坚韧顽强。

    心中丰富,眼里才会闪光,恰同学少年,阅读,行走,实践,她拼尽全力让青春多一抹绚烂,不负韶光不负己,诗酒趁年华。

    支教、服务:呵护一朵花

    有些时候,善意就像一颗火种,在不断的传递中将温暖散布得更加遥远。她始终记得自己受助时的感动和温暖,也在尽己所能播撒爱心,决心通过长时间的志愿服务,将阳光带往更多人的心中。

    作为通大教科院的一员,她将志愿服务集中在义务家教和小学支教上。入学以来,她便参与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义务家教活动,每周日下午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义务给农民工子弟做家教,辅导作业、回顾一周的内容、预习新课、讲解课外知识。两个小时的内容,常常需要一个上午的准备,查阅资料,设计教案,然后乘坐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孩子家里认真教导,爱心容不得掺水,她从不敢敷衍。有苦累有疲惫,可她一直记得那对夫妻感激的笑脸,还有孩子期待的双眼,这抹去了所有的疲倦,只余下丝丝温暖。能帮到别人,她很开心。

    她也曾跟着社团几度入小学支教。面对真正的课堂,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想要怎样做才不会辜负这五六十个孩子的四十分钟,于是丝毫不敢松懈:教案一遍遍打磨;课件一次次修改;流程一次次模拟,全部都打通了弄顺了记熟了,才敢站上讲台,带着那群孩子走进她精心打造的世界。志愿支教传递的不只是温暖与帮扶,还有责任与担负,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眸,便有了沉重的责任在肩头。老师必须保证这节课一定得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这些,她始终谨记,兢兢业业。

    传播爱心,收获感动,无私的援助能换来孩子们的温暖。见面时的欢笑,离别时的泪水,还有送来的纸船和信件,附着几句稚嫩的童言,诉说着感激和依恋,让她心间一片温软。最是难忘那次拥抱,就在经常支教的小学校园里,一个小姑娘突然跑过来抱住她,仰着小脸笑着说“老师,想你了哦”,稚嫩的声音轻飘飘地进入耳朵,沉甸甸地落在心头,带来大片的温暖。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个头只到她的腰间,抱着她倾诉思念,她蹲下来对上那双纯澈的眼睛,刹那间就有了落泪的冲动。用心呵护一朵花开,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从此她甘愿倾尽至诚,为生护行。

    有同学说她傻,志愿服务劳心劳力,忙到头也得不到几句夸赞可她却一直坚持,因为亲身体验过帮助与呵护,知道那温暖能照亮前行的路,所以她也想以己为灯,为那些需要的人带去一丝光明为此,再多的艰辛和疲惫,也无法阻挡爱心之路的脚步。

    科研,创新:生有涯而知无涯

    阅读、旅行让她品味生活的美好,志愿支教温暖她的心房,科研创新则成为新的挑战方向。大三,她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第一次带领团队做科研,从立项到被批准再到被列为国家级项目,从开题到中期再到结题,全程跟进。一年里,辛苦与收获并存,期间种种经历,不足与外人道也。

    案例搜集繁琐而复杂,她没抱怨过。几个月的时间里,依托网络报纸等平台,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筛选,寻找其中真实而又代表性的案例。前前后后她经手的案例数以千计,历经筛选确定使用的案例亦有数百个。梳理案例类别以明其条理,添加目录索引以便其查阅,完善标题内容以显其主旨,设计封面,写好前言,装订成册。为了将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她一头扎进案例的海洋里,做了厚厚一大本材料,夯实课题研究的基础。

    论文撰写的过程艰辛而疲惫,她不言放弃。常常对着电脑一坐便是一整天,看过一篇又一篇艰涩的文献,经历过无数次落笔无言,焦躁得想把电脑砸掉。好不容易写就初稿,给导师看时却几乎被全盘否定,推倒重来的修正过程更为痛苦,一遍一遍,漫长而反复,她默默坚持,从大标题到小标题,从框架到内容,从标注到参考文献的格式,一点点完善,终至圆满,连导师都夸赞她的坚韧。

    科研或许便难在这里,容不得马虎,需要切实下功夫。许多人问她为什么要参加,她微微一笑,了一句苏轼的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是啊,年轻的心总是想要挑战,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有涯而知无涯,可是啊,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诗章、远方:风流唱少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有歌者深情地吟唱生活的重量,她蓦然回首,想起种种以往:图书馆的阅读和沉思、旅途中的充实与探索、社会上的打拼和磨合、支教时的感动与温暖、科研时挑战和收获……原来她已经历了这么多,收获了这么多。她是毛云,通大教科院一个普通的学子,生于农家,曾经几乎被贫困压弯了腰,最终却挺直脊梁,拼出一场灿烂的青春。生活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一路上有风雨有阳光,有困境有机遇,有嘲笑有荣誉,但是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和永不服输、坚韧顽强的毅力,书香悠悠,恣意风流,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风景!她用优雅深邃的诗节,写就生活的远方,所有的努力与拼搏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精神还在,无需回头伤往事,以梦为马,且把风流唱少年!

    师长点评:毛云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思想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中乐观向上、开朗活泼,保持着高度热情,希望她未来的路越走越广阔!希望在未来可以多涌现出像毛云这样的学生,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通大学子可以力争上游,争取有朝一日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人,回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科学学院副书记徐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