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明
人物简介:陈明,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0级学生,中共党员。他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两次;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冠军奖、一等奖;“矿大杯”第八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赛团体一等奖;“矿大杯”第八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二等奖;江苏省土木工程大学生结构创新竞赛二等奖;江苏省高校测绘技能大赛非专业组比赛三等奖;“南通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参与完成省级课题“碳纤维锚具”。“穷出身,大志气,让命运充满阳光”,这是陈明的信条。通过努力,他今年已圆梦考研,被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完成其本科四年的完美谢幕。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但是我的性格不允许自己是一个大众化的人。我喜欢不断挑战自我,坚信自己的追求,为自己的理想拼搏,赢得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是陈明写给自己的话,也是他在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里坚持不懈的追求。
饮水思源,不负国家资助
陈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里面,父亲患有高血压,母亲没有固定的工作,家中还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2010年,经过高考的奋战,陈明如愿拿到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我是一半高兴,一半也为上学的学费所担心,我家目前的经济状况情况,根本无法负担起(上大学)费用”。为此,他想到了去打工。考上大学后的那年暑假,在朋友们争相庆祝、娱乐的时候,陈明默默地开始打工。平日里专注于学习的他,干起端盘子、扫地、洗刷等这类脏活累活,“尽管工作辛苦,但能减轻点家里负担,也是值得的”。但是,仅仅一个暑假的时间怎能筹足他那天文数字般的学费呢?
他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政策,这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而设立的。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不负大学时光,以优异的综合表现拿到奖助学金以减轻家庭负担。
然而,他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完全没能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原本自信满满的他变得垂头丧气,“当时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没有希望的,甚至想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大学四年。”暑假期间,他看到学长们为了考研留在学校里,通宵达旦地投入到考研复习。他觉得,因为一次考试不顺就垂头丧气,心理承受能力跟学长相比真是相差甚远。于是,他重振旗鼓,认真地分析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许是寻到了心理上的平衡点,陈明便在一次又一次自我调整中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再是“一碰就碎”的学霸玻璃心了。“先解决学习方法”,他在自我分析中发现,自己的学习存在很大问题,且课前没有预习,以至于上课不能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完全听懂,即便课后花了大力气,也是收效甚微。“当你持一颗乐观的平常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找到问题后,陈明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面,研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成绩显著提高。
“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陈明坦言喜欢晚一个人去自习教室,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他把自己的这种学习方式当成一种享受,把理科的学习当成一个获取快乐的方式,“当我绞尽脑汁解决一个个问题然后讲给同学听时,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激动。”和同学讨论问题时,遇上别人会而他却不会的情况,他会谦虚地向别人请教。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他的努力之下,他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解决了学费问题,为家里减轻了负担。陈明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好好为社会做贡献,不忘记党和国家在困难时刻给予的帮助。
带着这份感恩,他给自己的大学生活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在大四,经过一年暴风骤雨般的磨练,陈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成为一名研究生,实现了自己的考研梦想。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但是他明白,“暴风雨还在后面,海燕的飞行永远不能停歇”。
全面发展,感恩回报社会
陈明的母亲工作繁忙,但一直坚持在外面做义工,经常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当时年幼的他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工作这么累还要去义工,妈妈总是这么对他说:“我们虽然是小人物,但小人物也要有大德,我们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报答社会”。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当中,他始终谨记家人的教导,时刻为他人着想,将以德为本的家风坚持下去。
“大学,只会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人要全方面发展才能被社会所接受。”陈明坦言,刚进大一的时候,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和别人进行正确的交流。适逢班级班干部选举,舍友的鼓励让他站在了班长的竞选台。“演讲时,我感到内心无比的紧张,但我还是战胜了自我”,陈明用真诚感动了老师和同学,毫无悬念地当选,令他在交流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与提升。在两年的任职期间,他带着同学们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工作中有的时候免不了和同学有些摩擦,但是最后我都能顺利解决”,在陈明的带领下,他们班在建筑工程学院文艺比赛上获得了“优秀班级”的称号,班级集体制作的苏通大桥模型也在校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了“十佳作品”称号。陈明觉得虽然苦点累点,但在锻炼中慢慢感觉到自己的成熟,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大三时,陈明的工作得到学院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开始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已一职,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磨练自己。
他得知有同学想申请专利却不知流程、没有经费的难处,他专门拜访专利局咨询有关申请专利的过程。由于经费困难,他求助学院领导老师,向他们解释了同学们想申请专利的想法和相关的流程,寻求学院帮助解决经费。“很多同学纷纷参与到这件事中,为学院的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陈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从未有丝毫的骄傲,经常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担任班长的期间里,他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大家一起上自习,收集大家平时上课听不懂的知识点,然后联系老师集中起来为大家答疑。同学们向他请教时,他甚至会放弃自己吃饭和午睡的时间,耐心帮为同学们解答,“我觉得帮助是相互的,而且我想帮助他们走出我曾经的疑云,把更多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家”。
班里有位同学经常上课迟到,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班里的学习委员对这位同学劝导并没有效果。陈明知道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告诉他最直接的,这样下去会对以后毕业证书的资格有很大的影响。”每次上课时都主动叫上这同学一起去,做作业时也采用一起讨论的方法提供帮助。“虽然我觉得这样会有点麻烦,有的时候这位同学都不领情,但是我一直在坚持着。”临近毕业,这位同学所有的积欠学分已全部补齐了,对陈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陈明的帮助下,班上还有大部分挂科的同学都顺利通过补考。“我自己从来没有觉得麻烦,反而乐在其中。”
陈明觉得,自己的大学时代唯一能回报的,就是鼓励和帮助身边的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己助人,他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踏实奋斗去感染、带动身边的朋友,传递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正能量。
着眼科技创新,怀揣中国梦
大学以来,陈明一直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自己理想拼搏。
陈明喜欢关注环保问题,多次在学院里组织环保类型的活动,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二上学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上,他的团队在选择问题时,碰到一道关于世界垃圾流动的问题,这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兴趣。猜想到自己建立的模型很有可能被环保组织所采用时,他非常兴奋,积极开动脑筋,与队友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协商。他提议,色彩经过融合会产生其他色彩,并与队友商量,打算利用颜色来反映垃圾的变动,“这个想法让我们一拍即合,也得到老师的极大支持”。他不停地上网搜集资料,找寻有无相关的的模型得以借鉴。经过了4天3夜的努力,他们组建起了一个垃圾流的模型,将垃圾在全球流通时造成的影响用颜色来表示,使人一目了然。这个方案很快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他们建立的模型荣获国际二等奖。大三上学期,在全美数学建模比赛上,借鉴上次的经验,他的团队在查资料、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出很深的默契,陈明在队伍里面主要负责计算机编程计算,“拿到题目时,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但是经过相互协调,选好了题目”。虽然面对的对手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但是三个人相互鼓励,不畏艰难,顺利地完成题目,斩获二等奖。
在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中,陈明同学开始就对这类先进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带来经济的大发展,作为土木行业也一样,不能掌握最新的房屋建设技术必然会落后于社会,落后于同行。BIM作为他所学专业的最前沿,正是他所需要掌握的,平时也和同学相互探讨关于BIM的问题,积极向老师请教自己在学习软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参加全国比赛时,他并在意获奖,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个模型建立好,仿佛自己就是一个项目经理在管理自己的工程。与他同台竞技的,是来自国内许多著名高校的同学,他们的学习资源比陈明丰富的多。当时陈明很诧异获奖时,回头一想,这也是他努力的结果,是他认真的态度给他带来的成果。谈起这段经历,陈明难掩内心的激动,也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努力,也可以超越从名校出来的同学”。
当从新闻上看到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造成了无数人受灾受难,尤其一个个孩子被掩埋在教室当中时,陈明有一种莫名的悲痛。他觉得,作为一名土木专业的学生,受助于国家,定要学好自己专业知识,造出世界上最抗震的房屋,让那些地处震区的孩子们能够安心上学,不让地震破坏他们的生存环境。他怀揣着这个梦想组织了一个抗震房屋研究小组,利用各种渠道钻研地震对房屋的影响,经常废寝忘食地讨论方案。由于器材不全,他便自己掏钱从网上买来材料做实验,“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我们的热情如火,大家都明白这项实验的现实意义”。他设计了诸多体型,查阅多方面资料,尽管方案被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但是经过一番改进,“新型抗震阻尼墙”方案得到了肯定。但是他不安于现状,将模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改进。指导老师回忆说,“陈明在研究方面的‘钻进去’这股劲儿很难得,而且很有韧性和毅力,能坚持。”在随后的江苏省结构创新大赛上,他的方案荣获省级二等奖。在场的老师也给予他比较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陈明回来以后仔细地进行了修改,将方案做的更加完善。“我觉得,自己对专业的这份理想来自于感恩。没有助学的帮助,我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不用说丰富的比赛资源。所以,十二分努力,才应是我回报的一种态度。”
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陈明平时分外注重动手实践。在学习材料力学的时候,他对构件受力而产生的应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向实践课的老师借一些器材回来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这些摸索,他将一些土木专业上用的仪器用的非常娴熟。遇到有同学仪器不会操作时,他心甘情愿地当起小老师,为大家讲解一些不懂的问题。在江苏省力学实验竞赛上,他与队友并肩作战,利用自己平时实验中摸索来的方法,认真地处理好面临的问题,获得了省力学实验竞赛一等奖。队友们喜欢用“靠谱”、“专业”来形容陈明,不仅仅是他专业上的一丝不苟,也因为他为人处事的真诚和踏实。
后记: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生活就是这样,要学会直面挫折,爱上挫折,生活才会爱上你。陈明,一个心怀理想、奋勇向前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