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典型
当前位置:
    【2014】心怀感恩 行者无疆 ——梁学明
    发布者: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4-07-14 浏览次数: 97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通大学梁学明公益之路


    个人简介:梁学明,南通大学应用心理学101班学生,中共党员,曾任教育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实践部部长,现任应用心理系党支部副书记,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优秀志愿者。他曾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他积极参与山区支教,慰问贫困家庭等活动,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600小时。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梁学明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代表人物。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就读于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梁学明怀抱满腔热情投身公益,行走于深山与城市之间,关注儿童的成长,传播正能量。他通过策划旧书义卖等公益活动募集善款15000多元用于资助山区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他参与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中心学校的15天爱心支教、“七彩梦,飞起来”福彩夏令营(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志愿服务、亲临佛冈山区探访贫困学生、“冬日暖阳”为特困家庭送年货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超过600小时;更为可贵的是,他从十八岁开始,每年都坚持献血,截至目前累计献血量达2100毫升。此外,他还是一个勇于挑战、乐于拼搏的骑行爱好者。在梁学明看来,公益或是骑行都有一个理念:行者无疆。从生活贫穷艰苦的农村娃到自立自强的当代大学生,他感谢学校和社会的无私帮助,以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回报社会,践行对自我和社会的庄严承诺。


    志存高远,探索生活的出口


    1990年12月,梁学明出生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生活的困苦使得这个家庭聚少离多。为了维持生计,在梁学明七岁那年,他的父母便离家到广州去打工。在去广州谋生的十一年间,为节省往返费用,他们一个月或者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因而梁学明从小便逐渐养成独立与自律的良好习惯。


    步入大学后,他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信条,严谨、刻苦地学习知识,“学霸”和“梁大神“便成了他的代名词。在学校的自习室和图书馆,梁学明是“常客”。梁学明觉得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和科研中,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于是从大一开始他积极参与和主持各种科研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和积累,他所主持的大学生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网络成瘾心理干预及<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访谈>专题片拍摄》在2013年4月顺利结题,在结题阶段梁学明带领他的团队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上先后发表了三篇论文,所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学校和南通市科研论文比赛的一等奖,所拍摄的纪录片在南通市电视台播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这样,他凭借扎实的学习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2011年、2012年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2011年、2012年校一等奖学金、南通市大学生学术科技标兵、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诸多荣誉称号。此外,他还在南通市大中专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荣获发明创造类优秀奖。


    为了独立生活、减轻家里负担,梁学明在兼顾学习的情况下,先后做过传单发放员、促销员、家教等兼职工作。班主任和学院辅导员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也通过各种渠道为他提供学费补助和勤工俭学的机会。


    因为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与关心,梁学明觉得在各方面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他始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在校级课题纪录片《革命者》的寻访拍摄中,作为项目成员梁学明跟随院党委副书记季学军一起,走进老一代革命工作者的传奇人生。在共青团南通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梁学明作为代表全校三万多名青年团员的八名代表之一参与会议,积极发言,传达同学们的心声。


    风雨兼程,公益路的起点


    在十八岁的高三,他用义卖活动为自己的中学时代画上最后一笔。2010年6月8日是高考战役结束的日子,但是一支由5个年轻人组成的队伍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在家乡广东清远的烈日下,连同四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梁学明开始了自己的首次义卖行动。


    “这个活动旨在帮助毕业生们解决书籍的处置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能让师弟师妹们花更少的钱,买相同的书,甚至能买到书店没有的各种笔记;同时也能把卖得的钱捐给有需要的人,从而实现‘三赢’。”这之青年队伍决定把每年高考后废旧书本的爱心义卖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为此,梁学明提议成立专门组织来完成这项工作。


    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的梁学明,从初期的策划宣传,到后期的场地借用、书本存放、人员时间安排、财务统计等各项繁琐复杂事宜,他倾注了全部精力,而由于人手的不足,梁学明往往是在结束一天繁重的义卖后,晚上接着进行统计数据的工作,身体虽是劳累,梁学明精神上却得到了无比的满足,“很累,但值得。”而得益于在高中团委学生会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对于义卖活动中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梁学明表现出其成熟干练的一面,“做好准备,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做到未雨绸缪,这是很有必要。”除此之外,梁学明还每每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听取众人意见,共同克服困难。


    3天的时间,除组织废旧资料捐赠义卖活动外,梁学明还别出心裁的进行了好书好资料以及优秀学生的笔记本折价义卖或赠送的活动。在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下,两个活动共筹得1225元,全部都捐给了红十字会,对此爱心之举,新闻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为义卖活动助威添彩。


    这是那一年夏天梁学明和伙伴最美好的回忆。


    “路漫漫其修远”,公益路的加油站


    走过懵懂的高中,2010年9月,来到离家千里的南通,度过短暂的适应期,梁学明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之后,又开始行走在他的公益路上。


    梁学明通过自身心理学专业的优势,理论联系实际,接触和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课余时,梁学明经常到南通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和南通福利院,担任一名志愿者。“未成年成长指导中心的孩子真的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每一次我来,他们都会高兴地扑过来要我们抱抱,走的时候都缠着我们不想我们走,很感动又觉得很心酸,他们太缺乏关爱了。”


    位于崇川区观音山镇街道的农民工子弟小学——雁滨小学,也曾是梁学明同学公益路的一站。五年级学生王军驰是连云港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在十六里墩贩卖蔬菜,家里还有姐姐和妹妹。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梁学明在团委老师的支持下发出倡议,进行旧书义卖,在短短几天,便筹集了1300多元。10月31日,梁学明和志愿者们来到了雁滨小学,用善款为学校的5名贫困学生送上了助学文具以及慰问金。接过梁学明手中的文具和慰问金,王军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梁学明看来,这些孩子们的笑容给自己公益的马达加了能量。


    暑期的他同样怀揣着热情传播公益,回到家乡,他迅速在母校清远市第一中学展开旧书义卖活动,两天后,带着万余善款,梁学明和众多志愿者来到了位于广东粤西北的连南县香坪镇支教,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忧心不已。


    “看着那一间间破旧的土房屋(有些甚至是木柴屋)紧紧地贴在山腰上,真为他们的生活捏一把汗。”没有水的宿舍,没有风扇的教室,许多同学因为负担不起每月一百多块的伙食费而不得不每天步行上学和回家,而部分家里远的学生,往返路程有几十公里,当听到这些,梁学明的心情非常沉重。


    课堂上,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一个个灿烂的笑容,在这样恶劣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让梁学明感慨不已;翻开孩子们送给自己的手绘画,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着“送给梁学明老师”,“或许他们不懂得用一些美丽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但是一幅亲手画的画比一千句一万句华丽的辞藻更能表达一份感激之情。”梁学明说道,孩子单纯的心意让他心底涌起一股暖流。


    连绵不绝的大山隔绝了孩子们与外界的接触,大山就是他们的一切,山的另一边,对他们而言,遥不可及。“让山里的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注和善意,是我来这里的最大目的。”


    “在公益的这条路上,我们遇到过一些挑战,但都走过来了。感谢生命中那些不管有意或无意间帮助过我的人。”其中,他参与的志愿活动受到江苏省省委副书记石泰峰的鼓励,并被中国日报、中国网络电视台、凤凰教育、南方日报、清远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宣传报道,使志愿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梁学明真诚的志愿服务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作为志愿服务的先锋人物,引领着学校同学们的公益热情,学校的“莫文隋”“情系村小”等志愿服务团队近几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正不断扩大队伍,走进社区、孤儿院、敬老院等地,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光和热。


    “慢慢走,欣赏啊”,公益路边的小花


    “志愿者首先要有一种志愿精神,无论是早起晚归,还是日晒雨淋,都不算什么,关键是能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为大家做实事就特别幸福。”在公益的路上,他以真挚的爱温暖着需要关爱的每一个人。


    在南通福利院几年的志愿服务让梁学明和孩子们建立了深深的感情,每次去福利院,他总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那个。其中,一位6岁的小女孩平时都寡言少语,但每次梁学明去后,她就会欢快地蹦蹦跳跳。同行的志愿者问他,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真正走进那些孩子的内心,他只说了简简单单八个字“把你的真心拿出来”。


    “福利院的孩子一般都是孤儿,他们急切地渴望被爱,却容易被志愿者短暂而形式的‘爱抚’伤害,我们不能永远都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关爱,但起码在交流的那一刻,我们都要公平地拿出我们的真心。”他亲眼看到福利院的孩子因为兜里被塞了一颗糖而感动得掉泪;他也曾看到在连南县香坪镇支教的女教师被孩子们的勤奋感动后的负罪感;他也曾看到南通雁滨小学的孩子在接受助学金时打转的泪花……这一切,都是他公益路上的最美的风景。



    他说,无论走多远,只要想起这一路的感动,内心就很温暖。这一路的志愿服务不仅引领着学校的志愿活动,同时也践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