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刚出生就被亲身父母送养;
14岁,养父半身瘫痪;
17岁,养母离家出走。
但她始终乐观地面对着一切磨难,不离不弃地守护在养父身边。
她,就是南通大学应用心理学09级学生——张梅琴。
幼时无依,困境中成长
家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的张梅琴刚出生没多久,就被一心想再生个儿子的亲生父母遗弃在福利院。后来,好心的养父收养了她,这个可怜的女娃娃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养父家里经济情况也不太好,那时养父还是个单身汉,无奈之下只能把小梅琴寄养在姐姐家里,自己出去打工挣钱抚养张梅琴。
小时候的张梅琴只知道有个爸爸,他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来看她。而他对养父的记忆少得可怜,有时候,甚至想不起来养父清晰的模样。在姑妈家生活的那些年里,日子虽然不是很艰苦,但是弃儿的身份却让她常常受到小伙伴的排挤和嘲笑,来往的邻居也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这个抱养来的丫头日子过得不错嘛,以后可不要有了出息就忘了本源,做一个白眼狼啊!”这些话深深印在小梅琴的心里,也使她形成了要强的乐观性格。“现在每次回家看我父亲的同时,我也会去看看姑妈,毕竟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陪陪她也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大概10岁的时候,养父带着一个陌生的东北女人把她从姑妈的家里接了出来。养母是东北人,生活习性与南方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对于家务的一窍不通,让挑水,喂猪,浇菜等本该属于“妈妈”的“本分工作”转嫁给了张梅琴。张梅琴在姑妈家从未做过这些事情,一下子被吩咐做这些事,让她措手不及又委屈万分。“那时还小,个子不高,水桶都快有我半个人高了,可是没办法,整桶水挑不动,就挑半桶水,肩膀都被磨破了,最后实在没力气了,就用手拖水桶,手常常被磨出水泡,最讨厌在冬天做这些了,天气冷,手上就被冻出冻疮来,又疼又痒的。”
除了这些,养母还乘养父不在家的时候,不给张梅琴做饭。那时张梅琴在学习上很要强,总是喜欢饭后第一个赶到教室自习。但不知从何时起,养母只做自己与养父两人的饭菜,每到吃饭时间,张梅琴只能匆忙地赶回家自己简单应付饥饿的肚子,更多时候,她只能忍耐饥饿煎熬一天;放学回家,除了做完每天的繁重工作,张梅琴还需将单独被分离的“专属盆”里的衣物洗干净……张梅琴安静地做完,从不抱怨。
命途多舛,勇敢中坚定信念
张梅琴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穿过医院白色的走廊,张梅琴还没有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听说养父喝了点小酒,从高处摔下,摔伤了头部。亲友们在病房外庆幸着养父从鬼门关死里逃生,病房里,养父也乐观开心地向病友介绍:“来看看,这是我闺女。”张梅琴深深舒了一口气,养父没事就好。但随后的诊断书却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养父右脑受损,左边身体瘫痪,并确诊为“肢残”与“智残”双残人士。
那年,张梅琴初一,还是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然而生活的重担却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出事之后,养父只得到了少许的赔偿金,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养父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时刻陪伴身边照顾他。一贫如洗的家,每天数着钱一天一天过活,张梅琴就是从那时开始了打工挣钱养家的日子。上学的路上,一看见路旁有可回收的废品,张梅琴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捡起废品放进包里;寒暑假,她在镇上的各种生产厂房做散工;14岁的张梅琴,在村里的鞋厂打工,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只能拿到40块钱的报酬,她却觉得很满足。
然而命运却并未因她的乐观勇敢而放慢脚步。高二的国庆节,张梅琴与养母像往常一样闲话家常,养母突然神情黯淡地问她:“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们爷俩怎么办?”张梅琴笑着看看她,这些年,养母与这个家一起共同走过了那段最难熬的岁月,她坚信,无论如何,养母都不会再离开了。假期结束,张梅琴安然地地踏上回校旅途,却不知,这一别,真的成为永远。几天后,姨娘在食堂找到张梅琴,她端着饭盆正在等待排队打饭,记不得听姨娘说完“孩子,你妈走了……”时自己的表情,只知道当时脑海中一片空白,她依旧安静打完饭,只是眼泪再也忍不住哗哗的落下。
张梅琴回了次家。养母走了,这个家显得更冷清了。她的泪无声地滑落。养父变得沉默了许多,他总会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门外看不见尽头的路。养母卷走了家里所有的钱物,包括张梅琴赚的1000多元打工钱。偌大的一个家,仅剩下了200元钱。村里的人责怪着养母的狠心,张梅琴的心里却并不记恨她,这些年,养母确实受了很多苦。只是她还没来得及对养母说,妈妈,谢谢你。
何去何从,养恩胜似生恩
养母走了,自己该何去何从?以后的日子要怎么办?17岁的张梅琴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了。害怕、恐惧、担心……这些都涌上了她的心头。自己瘦弱的肩膀能扛起这个家吗?那天晚上,张梅琴躺在床上哭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张梅琴抹干泪水,对自己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我的父亲。”从此,她开始了上学、打工、照顾父亲的三点一线生活。
照顾父亲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张梅琴除了打工,还要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有一年春天,张梅琴花了整整5天时间,浆洗家里的被套、衣服。长期在冷水中浸泡,张梅琴手上的冻疮更加严重了,冒出了一个个水泡。她的姑妈一看,急忙带着她去村上的卫生所。医生说,如果不挂水,有破伤风的危险。在姑妈的强烈要求下,张梅琴挂了两瓶吊针。现在提起来,张梅琴还觉得心疼,她说,打针不疼,心疼的是那挂水的钱。养母的出走让张梅琴在脆弱和坚强中作出选择,而突如其来的身世之谜让张梅琴一下子不知所措。
高二那年春节期间,张梅琴的姑妈从仪征赶来看她。看着这个自己用心呵护10年的懂事的侄女,姑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一个秘密。她说:“小琴,你其实不是你爸爸亲生的,你的亲生父母在仪征。” 不是爸爸亲生的?这怎么可能!过去,父亲身体好时,每次做泥瓦匠打工赚回来的钱,都给自己买各种各样的零食和衣服。家里什么好吃的,都是让自己先吃。这么深厚的父爱,怎么可能来自养父?当张梅琴来到仪征亲生父母家里,她才接受了养女的身份。看着亲生父母对弟弟的关爱,张梅琴就想起远在公道的养父。他吃得好吗?出门有没有柱拐杖?有没有摔跤?这些担心变成一个个利剑不断地刺向张梅琴的心。她再也坐不住了,执意要回公道。姑妈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张梅琴回到家里。看着养父一切安好,张梅琴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安下来。新的难题又来了。姑妈让张梅琴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不用再这么辛苦地生活。是离开养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还是留下照顾养父,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张梅琴没有一丝的犹豫。她说,养恩胜似生恩。养父养育了自己14年,那份已经融入血脉的亲情,是不能因为不是亲生父亲而割断的。
摸爬滚打,铸就坚强意志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难。养父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思维也越来越混乱。张梅琴又要上学,又要照顾父亲,无奈之下张梅琴将养父的低保费全部交给离养父最近的大伯家,托他们帮忙照顾养父。
张梅琴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天她买了两个精致的碟子摆在橱柜里,可等她放假回家,发现碟子不翼而飞了。她焦急询问养父是否被大伯家借用了,养父含糊不清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想起平日里,大妈总是借着照顾养父之名占各种小便宜,张梅琴怒火中烧地质问大妈是否借走了碟子,大妈矢口否认,而她早已气昏了头脑,顶撞起大妈,大伯没好气地喊道:“孩子缺碟子,你给她两个就是!”几天后,在家打扫卫生的张梅琴意外发现了角落里一摞碟子的碎片。看着拄着拐杖的养父艰难地行动着,再看看地上破碎的瓷片,白的那么刺眼,刺痛着她的心。这样的养父,让人着实放心不下。只要一回家,张梅琴总会问起养父吃穿可好,养父口齿不清地说道:“有就吃,没有就饿着呗!”这句话,让她的心都寒了。可想起碟子事件时自己的鲁莽,她悄悄询问了邻居,邻居疑惑地回答道:“昨天还看见你大妈端了一碗狮子头送过来,你爸一口气全给吃完了!”张美琴哭了,她舍不得养父受到任何委屈,可是真真假假,她早已分不清养父话语的真实性了。张梅琴唯一能做的,只有逢年过节给大伯买他最爱的烟酒,给大妈买滋补的营养品,纵然那个价格对于她来说,仿佛天价一般。
照顾好养父,确实需要很多的精力和耐心,即使身为女儿的张梅琴,也会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淘过米的水反复告诉养父可以循环洗碗,刚一转身,养父就一股脑给倒了;吃了几口的早饭,叮嘱养父收起来作为午餐,回到家里看见米饭已经躺在垃圾桶里;买给养父的水果腐烂得不成形,养父却摸着头说:“我忘记吃了……”不但如此,养父对自己的“三高”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一桶饭,他一顿就可以全部解决。张梅琴曾经提议限制养父的饮食,他就似一个老小孩般耍赖:“你不给我吃饭,我怎么睡觉?我怎么开心啊?”实在没办法,和养父一起吃饭的时候,张梅琴总是拼命的多吃,尽量减少养父的淀粉摄入量。
时不时,村里总会盛传张梅琴会抛弃养父的风言风语,养父虽然不说,但张梅琴心里知道养母出走后养父也担心她会离开,当大伯因为房屋土地问题商量着接养父过去一起生活时,养父指着她,一字一字坚定地说:“我觉得丫头你挺好……我就要跟你过……”张梅琴只对着养父傻笑,说不出口“我也永远不会抛下你”那么矫情的话,她依旧每个周末乘车回家陪养父说说话,帮养父揉揉僵硬的四肢,用无声的行动粉碎谣言。
养母不辞而别后,买菜烧饭、洗涤衣物、护理父亲……一桩桩、一件件,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全部压在张梅琴一双柔嫩的肩膀上。“那时候,每当遇到难事,无人倾诉的时候,我都会偷偷跑出门到没有人的地方去偷偷地哭,让泪水尽情地流淌。然后,再抹干泪水回家,用笑脸面对父亲。”张梅琴说,日子,一天天就那样挨过来。
苦难,让张梅琴不得不变得能干和早熟。偏瘫在家生活不能自理的养父当时只能享受一年1000元的低保,那么一点钱,日子怎么过啊?“还好,家里同样不富裕的左邻右舍了解我家的情况后,主动接济我们父女俩。帮我们一步步走过艰难时光。”回眸往事,张梅琴心存感激。
大学之路,父亲依旧是牵挂
高考结束了,欣喜万分的张梅琴收到了南通大学寄出的录取通知书。兴奋之余的她又担忧起来:“瘫痪的父亲由谁来照顾? 高额的学费怎么办?”对大学菁菁校园的憧憬,促使坚强的张梅琴果断决定:背着父亲去上学!可是,张梅琴把自己的想法和养父一说,养父却连连摇头:“女儿啊,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是,我绝不能成为你的包袱,孩子你安心去上学吧!”张梅琴拗不过养父的一再坚持,只得让步了。
然而,困难远不只如此。对于一个贫困之家来说,上大学的学费,无异于一只“拦路虎”。面对诸多磨难,笑对人生风雨的张梅琴,给自己设立的“路标”,还是两个字:自强。
为凑足学费,张梅琴利用高三暑假,找到当地一家制鞋企业打临工。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让她疲惫不堪。打工的那段时间,她每天一大早就会起床洗衣服,还会把父亲中午的饭菜准备好;晚上加班结束回到家,还要帮父亲烧水洗澡,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生活再艰辛,也没能打倒这个内心倔强的女孩,她越挫越勇。
开学前,张梅琴靠着打工和社会上好心人的捐款,终于凑齐了学费,而此时父亲却因意外摔倒,再次住进了医院。高额的医药费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更加摇摇欲坠。张梅琴没有哭,她要自己挣钱给父亲看病。就这样,发传单、做话务员、到麦当劳打工,除了上课,每天的日子都在打工中度过。打工的钱全部用来给父亲看病,张梅琴自己却吃了整整一个月的馒头。
去年端午节,父亲再次摔倒,张梅琴从南通坐火车赶回家中。为了省钱,她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镇上走回了家。在过去的一年大学生活中,张梅琴南通、扬州跑了十几次。张梅琴“取笑”自己说:“我的心都变得硬起来,逼得自己要坚强。”对父亲的每一个要求,张梅琴都是“好”,即使有的要求在别人看来并不合理。因为学习的专业有点冷门,张梅琴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因此,她在课余时间学习日语。去年暑假,她本来想在南通一边打工赚学费一边学习日语,但是父亲却希望她回来,张梅琴心里虽不乐意,但还是打包回家。在张梅琴看来,这只是父亲对自己的依赖,“父亲只是有点想我。”
现在最让张梅琴感到开心的是,通过自己几年下来的精心照顾,养父目前已能下床勉强走路。但,张梅琴牵挂依旧:父亲能不能吃好?会不会意外摔倒?在外忙碌一天后走进宿舍,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先打一个电话回家,反反复复询问父亲:“你到底在家好不好?”
张梅琴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也给她带来了更多关注。然而,张梅琴选择的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在学校里除了班主任,几乎没人知道张梅琴坎坷的经历,师生眼中的张梅琴则像是一只蜜蜂,特别忙碌。原来,张梅琴上大学后,因为不能就近照顾父亲,她就将自己打工赚的钱,分出1000元给父亲,请别人照顾他。1000元,这要张梅琴在鞋厂整整打工500个小时。
在鲜花一样的年龄段,张梅琴和所有的90后女孩一样,喜欢逛街。但是,和同龄女孩不一样的是,她每次只看不买。节俭的张梅琴只有两笔开支从不吝惜,那就是看望父亲的路费和父亲的医药费。
努力奋斗,用行动回报社会
没有被艰苦生活打倒的张梅琴,从入校以来就一直担任班级团支书,工作勤恳负责,与同学相处十分融洽,并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的各种活动,乐观面对生活。凭着自己的努力,张梅琴在来校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很多的荣誉:
2009-2010学年 国家励志奖学金
2009-2010学年校二等奖学金
2009-2010学年优秀心理委员
2010-2011学年校三好学生
2011年5月校级优秀团员
2010-2011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0-2011学年校一等奖学金
2010-2011学年吴涌钧助学金
……
乐观的张梅琴懂得奋斗,懂得坚强,更懂得感恩。张梅琴常说,14岁以前,父亲用他宽厚的肩膀照顾着自己;14岁以后,很多好心人又因为父亲的病情伸出手来帮助自己,让自己圆了大学梦;读大学后,学校给予了她莫大的关心和关爱。在这过程中,张梅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他人的温暖,这更激励她自立自强积极向上。
去年暑假,扬州市有关部门不但对张梅琴的家重新进行了整修,还为张梅琴提供了实习单位。整整一个暑假,张梅琴从头忙到尾。实习结束后,张梅琴拒绝了镇里为他发的工资,“大家一直这么帮助我们,我也应该回报大家。”张梅琴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回报那些帮助过她的人。
张梅琴的孝心和感恩之心,不但感动了许多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2010年1月 “中国好人”
2010年8月“扬州好人”
2011年1月“十大扬州好人标兵”
2011年4月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之星提名奖
……
最近,张梅琴正在为创办贫困生社团而忙碌,用她的话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像她这样的人。张梅琴就是这样一个,懂得孝道、懂得感恩的女孩,她用最朴实的行动撑起了自己,撑起了父亲,撑起了整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