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是南通大学理学院09级学生,来自苏北农村的他家境贫寒,父母均是农民,还有一个姐姐也在上大学。可家庭贫困并没有成为他成长的绊脚石,却成了他奋斗的助推器,这个憨厚少年的身体里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学金、2010年哇哈哈营销大赛一等奖……预备党员、班级团支书、理学院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负责人、理学院“送文化下乡”实践小分队的负责人……石敏学习、工作一样没落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仅如此,他所带领的理学院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不仅生根发芽,而且逐渐发展壮大,在这里,一批批的贫困生卸去包袱,找回自信,成长成熟,走向了社会。被称为校园“破烂王”的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完成学业,美化校园环境,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他们,开始了回馈社会、感恩助人的旅程。
初出茅庐 浅尝成功
石敏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习惯,也体会到父母早出晚归的辛苦,知道每一分血汗钱的来之不易。在校期间,石敏利用课余时间发传单、做推销、做家教、做代理、利用寒暑假打工挣钱,用自己的努力,凭勤工俭学和获得的奖学金维持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及学费,减轻父母的负担。
2010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南通大学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南通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石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十分注重学习的方法,常常利用空余时间查找并收集数学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使自己学习动力更充足,学习目标更明确。
“多和别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石敏也常常反省自身,与优秀的同学对比,查找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并及时改正,把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只专注于学习与生活的日子,石敏不再满足,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大二的时候,石敏和几个朋友组队报名参加了由娃哈哈公司举办的南通大学第五届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大赛,并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与来自商学院的专业人才和校园里的创业精英们同台竞技,非营销专业出身的石敏并不占任何优势。“当时心里也没有底。只是觉得既然参加了,就要与队友们一起努力,争取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抱着这样的态度,石敏开始了他脚踏实地的比赛历程,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营销大赛中有一个比赛环节是PPT展示。可是,石敏所在的队伍中没有一个人会做PPT,他们紧急向其他同学求教了有关PPT制作的经验。不会运用绚丽的色彩、也不会使用多变的技巧展示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制作最简洁最直白的PPT,再配上自己的解说,不用浮夸的修饰和多余的元素,连箭头的放置都经过反复斟酌。在这个环节,石敏所在队伍得了第一名。连石敏自己也觉得惊讶:“也许大家是被我们的认真感动的吧。”
营销大赛最重要的环节是营销,要把手中的饮料实实在在地卖出去。为此,石敏他们想了很多办法。除了正常的销售渠道,石敏还一家一家银行地去商谈。“去银行推销饮料?”当所有人都对此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时候,石敏却觉得:“不试,就是0%的希望,试了就有5%的希望。”抱着这样的态度,石敏最终在一家银行成功推销了饮料,为获奖埋下伏笔。
在很多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他们依靠着踏实与勤奋弥补了不足。在和理发店谈的时候,要不是理发店的老板买了熟人的饮料,石敏本可以将本团队的成绩再加10箱。不过“我已经挺知足的了,毕竟获得锻炼,才是我们参加活动的目的。”
有了营销大赛的经验,石敏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历经挫折 锋芒甫露
刚进入校园,他便选择加入了理学院校园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2005年由贫困生周响创立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历经7年的发展,已由两人发展到了30多人,他们以“帮助贫困生,美化校园环境,减轻学校和家庭负担”为宗旨,在校园里开展了以“自强自立、自助助人”为理念的勤工助学活动,开辟了贫困学子的创业先河。同为贫困生的石敏,对资源回收中心的理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当初刚进回收中心的时候,石敏的感受只有一个字,累。“我加入的突击队是中心最辛苦的部门,为了及时将收来的废品整理好之后运到仓库,我会错过吃饭时间;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我们随时随地会接到突击收购任务。”回收中心的工作非常辛苦,每逢周三、周五,同学们很自然地就会去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各校区摊点处理日常废品。从下午四点一直持续到六点,光顾的人络绎不绝,碰上繁忙的时间段还要排队等候。回收中心的成员,到处张罗着收购不算,“营业”结束后,还要忙着分类整理各种废品,打包并负责运送到校外的收购站,少则一两趟,多则三四趟,“经常忙到晚上九点多,最晚的一次到十一点才回宿舍休息,有时忙得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吃。”
军训刚结束,石敏与其他回收中心成员便开始忙碌了,二十来位同学分成四五组,每天去各个宿舍楼回收同学们的军训服,艳阳如火,石敏常常跑两三趟衣服就湿透了。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共收到了400套军训服。但是,由于没能把握好市场价格,回收中心这次业务遭遇亏损。这对石敏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自己第一次参与的工作竟然以失败告终。回到宿舍,石敏一个人静静地想了很久,损失也告诉石敏,做这样的工作,时长导向和对市场的敏锐度很重要。他开始融入到这个集体中,认真地熟悉中心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从人员分配、工作安排到正常收购、分类、整理、运输、卖出……
一次回收活动中,石敏出了差错,中心需要使用电动车在校区间运送回收到的物资,但是石敏却忘记给车充电。事情紧急,当时回收中心的负责人杨凯决定:租车自己骑过去。石敏对此很自责。虽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但是他觉得自己应该要注意到这些细节。杨凯告诉石敏:“回收中心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应该有共同的目标,一旦有了错误,不管是谁的错,自己都应该总结反思。”杨凯常常会在活动的结尾总结得失,这给石敏以很大帮助。
在杨凯的“言传身教”下,在和大家一起辛苦工作的日子里,石敏渐渐悟出了自己的道理:“成功是靠失败堆积的,自己应该坚持。”而且他也渐渐在回收中心找到了归属感。没充电的错误不会再犯了,因为每一次活动的前一晚石敏都会去检查是否充电;亏损少了,因为他学会了怎么去运作。
石敏留了下来,并越做越有劲头。从突击队长、校区负责人到总负责人,石敏成为了资源回收中心第四代“掌门人”。
自强感恩 回馈社会
太平镇娥眉村图书室是理学院校园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捐助建立的第三个“南通大学爱心图书室”。2007年和2008年夏天,他们先后在盐城永丰镇、徐州鲍楼村建立了“南通大学爱心图书室”。
理学院校园资源回收中心已经是第三次在苏北农村建立图书室了。往年的回收中心是在南通地区募集书籍,再转捐给苏北的贫困农村,在当地建立爱心图书室,供当地小学生和初中生阅览。距离上次举办类似的活动已经有两年了,今年暑假石敏想将前两次的活动继续下去。当他将这个想法
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和负责人,石敏必须掌握好整个活动的进程和大方向,刚开始的时候,他给大家列了一个清晰的规划:初期与各类书店和图书馆商谈合作事宜,中后期进行募捐活动,最后进行筛选与运送。
一切准备就绪后,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前期联系的几家书店都以种种理由回绝了他们。“我们意识到,该放弃私人书店和少儿书店,把注意力集中到和南通书城的洽谈和捐书仪式上。”于是,石敏转而与南通书城和图书馆加紧联系。书城负责人刚开始并没有理解到此次活动的意义,拒绝了他们。石敏便数次前往,诚恳地和负责人洽谈,加上老师的帮助,三次之后,负责人最终同意了捐书,并为小分队提供了场地举办捐书仪式。
有了这样的支持,队员们都加足马力,在几个社区募集到了部分书籍。在所有人的配合和努力下,整个活动共募集到三千多本书。
“坚持很重要,而且在商谈的时候,书城也给了我们很多有关活动的建议,比如捐书仪式的形式之类。” 初入回收中心时便养成的良好的反思总结习惯,对于石敏来说格外重要。
捐赠的书籍以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经过6年发展积累的书籍为基础,同时,通过图书募捐活动,从共计3162本书籍中筛选出包括十大类2022本图书进行捐赠,为苏北贫困农村地区奉献爱心,传递真情。
带着精选的书本,回收中心的同学
助人为乐 越走越好
“经过自己的努力,我可喜地发现,回收中心越来越像我们每个成员的‘家’,这个平凡的团队处处传递着爱心的力量。”石敏如是说。石敏在任期间,回收中心运作越来越成熟,开展的学习辅导、啬园游、元旦包饺子等活动,也让这个团队凝聚力增强,回收中心渐渐走上了正轨——
2005年3月至今,回收中心先后为120多名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资助金额达18万余元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品;
理学院特困生赵本刚每周都要骑车回乡帮单亲母亲秋收秋种,当获悉此事后,回收中心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赵本刚家中,仅用一天时间就做完了母子俩需要忙几周的活儿;
……
正如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回收中心的收入并不多,每次的盈利扣除部分用于周转和再发展的资金,每个成员每月可以拿到100多元。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回收中心的吸引力。因为这里有一股力量,一股凝聚着自强、拼搏与温暖的力量。石敏觉得:“在这个团队,大家犹如拧起来的一股绳,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这样,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2007年,回收中心爱心基金正式成立,回收中心将每月部分利润及爱心义卖所得钱款纳入爱心基金,用于资助身边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8月,建立苏北第一家由贫困大学生捐建的“南通大学爱心图书室--盐城永丰站”,捐献图书2000册;
2008年3月起,特别资助了徐州市睢宁县邱集镇5名特困中小学生(每人每学期100元现金);
2008年4月,向西部贫困小学捐赠衣物1000余件;
2008年5月,向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人民捐献3000余元现金;
2008年7月,建立苏北第二家 “南通大学爱心图书室--睢宁邱集站”,捐献图书2300册;
2011年,与校莫文隋合作,向其捐赠价值4000余元的书籍;
2011年7月,建立苏北第三家 “南通大学爱心图书室—宿迁太平站”,捐献图书2022册;
……
在石敏的带领和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回收中心获得了“2006年度南通市第29次文明新风典型”提名奖、“2007年度南通市第30次文明新风典型”奖、被评为2006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8年南通市大专院校先进集体、2010年南通大学创建节约型校园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大学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回收中心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优酷网来校进行拍摄,并发布了“在校大学生建废品回收中心,自助又助人”的视频;2011年9月22 日,扬子晚报刊登《不“拼爹”,不求人,还捐出工钱建书站我们是大学生,也是破烂王》的报道,回收中心还陆续受到《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南通日报》、中国共青团网、新华网、中国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网、搜狐、江苏教育台、南通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宣传,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南通大学第五届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一等奖,2010年度南通大学创建节约型校园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11年南通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石敏个人也伴随着回收中心的发展而稳步成长,石敏与他的朋友们正在自立自强、自助助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对于整个团队,石敏也有自己的考虑。工资的分配应该更公平,就像一个小国家一样,蛋糕的分配问题相当重要;少了些利益的关系,更多的是对队友努力的回报。同时,回收中心那股浓郁的像家一样的氛围很珍贵,一定要保持下去。
石敏还想着:“自己的学习不能落后,要多去社会上看看走走,多多旅行,在回收中心继续努力,尝试多种发展方式。”坚持和尝试,怀抱朴素且执着的理想,石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向前走。他带领着他的团队,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可再生的精神资源”,用一颗自强自立和感恩的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